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付 苗 韩宁林 曹承楼 王 凯 范 泉 刘 莎 李忠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和全科医学科,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目的 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探讨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治疗蛇咬伤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近二十年(2001—2020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文献,采用Citespace5.7.R5版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度发表文献数量、期刊、研究作者、高频被引论文及关键词等。结果 共纳入374篇论文,最突出的作者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万春,深圳市中医院曾仲意等,二者合作的团队形成的影响力较大,其次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龚旭初等。关键词研究显示蛇咬伤常用干预方法为抗蝮蛇毒血清、中西医结合、季德胜蛇药片以及中药外敷等。结论 文献知识图谱直观展示了近二十年来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概况,有利于挖掘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特色和方法,为中医药治疗蛇咬伤今后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蛇咬伤;中西医结合;文献分析;临床疗效
毒蛇咬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1]。我国有80多种毒蛇,每年被蛇咬伤的人达10万以上,死亡率为5%至10%,致残率为25%至30%[2]。抗蛇毒血清的应用降低了毒蛇咬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局部肢体伤残率并没有降低,而且存在临床症状改善较差,血清病反应较多等缺陷。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中药内服外敷之外,还有刺血拔罐、灌肠及放血等方法[3],中医药配合蛇毒血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具有明显提高毒蛇咬伤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肢体伤残率和危重症发生率等优势[4]。CiteSpace软件是以共现和共引分析为主,应用于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的软件[5]。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的文献,对研究作者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蛇咬伤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采取两种检索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一种是以主题词为“蛇咬伤”检索CNKI近二十年(2001—2020 年)的文献,学科选择“中医学”、“中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共三类文献,另外一种首先以主题词为“蛇咬伤”检索,然后在结果中以主题词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或“中药”或“院内制剂”或“针刺”或“拔罐”或“刺血”或“放血”检索。文献纳入标准为:①研究主题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蛇咬伤的文献;②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③文献发表时间为近二十年(2001—2020年)。文献排除标准为:①会议、综述以及资讯类的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
1.2 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
采用Citespace5.7.R5版进行文献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为自2001—2020年,每1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其他采用软件默认的设置。对纳入文献的进行年度发表文献数量、期刊、研究作者、高频被引论文及关键词等分析。
2 结果
2.1 发表文献年份分析
2001—2020年之间共获得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374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波动式发展,如图1所示。2005年发表论文最少(8篇),随后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到2008年发表论文最多(31篇),此后发表论文数量有所下降,2014年之后中医药治疗蛇咬伤发表论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图1 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每年发表文献分析
2.2 期刊分布情况
刊登中医药治疗蛇咬伤论文最多的期刊是蛇志(104篇),其次较多的期刊有中国中医急症、新中医等,发表文献在4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6种,详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

2.3 作者分析
纳入文献中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有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万春,深圳市中医院曾仲意等,从图谱分析可以看出该领域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研究团队,王万春和曾仲意合作的团队形成的影响力较大,其次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龚旭初,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宁林等,详见图2(封四),中医药治疗蛇咬伤发表论文数量前10的作者及其所在机构见表2。

表2 中医药治疗蛇咬伤发表论文数量前10的作者及所在机构

2.4 高频被引论文分析
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是王万春等在2017发表在中医杂志的《毒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16版)》,被引次数是58次;其次是龚旭初等的论文《蝮蛇咬伤中西医结合治疗1580例》,被引次数是26次。被引次数前5位的论文见表3。
2.5 关键词分析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看出蛇咬伤的毒蛇种类较多,有竹叶青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等;常用干预方法为抗蝮蛇毒血清、中西医结合、季德胜蛇药片等;常选择的疗效观察指标有肢体肿胀、凝血功能,而护理在蛇咬伤的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详见图3(封四)(图中字体越大,频数越高),排序前18位的关键词见表3。
表3 2001—2020年374篇中医药治疗蛇咬伤文献关键词频数统计(前 18)

表3 中医药治疗蛇咬伤高频被引论文

2.6 突显词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bursts)探测,可以发现特定时期内研究的热点,strength(突显值)代表该词突显的程度,即该词在某一时期出现次数急剧增多,红色表示持续时间,两者结合可以判断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共发现10个突显词,如图4所示。突显强度排名靠前的为“五步蛇咬伤”、“眼镜蛇咬伤”、“银环蛇咬伤”、“中西医结合”、“蛇伤外敷散”等。持续至2020年的关键词有2个,分别为“肢体肿胀”及“蝮蛇解毒汤”。

 
图4 2001—2020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10个突显关键词
3 讨论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对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蛇咬伤近二十年的概况,具体分析了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蛇咬伤发表的期刊、研究作者、高频被引论文及关键词等。
研究发现发表论文的数量呈现总体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植被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蛇的数量逐渐增加,毒蛇咬伤人数每年增加[11],毒蛇咬伤的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刊登中医药治疗蛇咬伤论文最多的期刊是蛇志,其次较多的期刊有中国中医急症、新中医。
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有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万春,深圳市中医院曾仲意等,王万春和曾仲意合作的团队形成的影响力较大。王万春教授治疗蛇咬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2],该团队治疗蛇咬伤的方法主要为采用莲花解毒汤[13]、717解毒合剂[14]及蛇伤外敷散[15]或穴位刺血拔罐治疗蛇咬伤。其次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龚旭初研究团队,该团队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蛇咬伤[16],常用方剂有蝮蛇解毒汤[17]和季德胜蛇药片[1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宁林研究团队治疗蛇咬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法,外治法有针刺、点刺出血加拔罐治疗及蛇伤膏外敷[19-21]
中医药治疗蛇咬伤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是《毒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16版)》[6],该共识中提及的治疗原则如缚扎、针灸、拔罐、局部用药及清创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诊治毒蛇咬伤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对于扩创的方法(沿牙痕“一”字纵行切开1.5 cm)应用,共识提出对于蝮蛇、蝰蛇咬伤后不适宜扩创,这与韩宁林团队研究[22]发现一致,对于蝮蛇咬伤后的患者不宜采用扩创的治疗方法,蝮蛇咬伤伤口多见于四肢末端,发病迅速,进展快,伤口如若处理不当,迅速向上蔓延会造成预后较差,早期行伤口切开的患者不仅治疗疗程延长,并且不利于患肢的恢复,预后相对较差。尤其对于基层医院,蝮蛇、蝰蛇咬伤后应谨慎采用对伤口作“十”或“一”状切开排毒的方法。
通过对纳入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毒蛇种类较多,有蝰蛇、竹叶青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等;依据蛇毒对机体的效应,分为神经毒类、细胞毒类、血液毒类及混合毒类蛇。蝰蛇属于神经毒类;竹叶青蛇属于血液毒类,眼镜蛇属于细胞毒类;五步蛇和蝮蛇属于混合毒类蛇,蛇毒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多肽等毒素,其中许多成分可以靶向多种离子通道、细胞受体和膜转运蛋白[23-24]。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越早使用抗蛇毒血清,疗效越好[25],但是除了抗蝮蛇毒血清,中医药的作用不能忽视,中医治疗蝮蛇咬伤历史悠久,方药及方法较多,包括中药方药内服外敷,中成药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外敷,以及刺血拔罐、中药灌肠及放血疗法等方法[26-27],中医药治疗蛇咬伤注重临床疗效的观察,从关键词分析中可以看出尤其重视对“肢体肿胀”疗效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对于消除肢体肿胀和止痛有很好的临床效果[7],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毒蛇咬伤,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病程[8],并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肾功能恢复[16],其作用机制有研究认为中医药能有效治疗蛇毒引起的局部效应,对蛇毒金属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磷脂酶等产生局部组织损伤的主要酶类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促进蛇伤局部损伤修复[28]
文献知识图谱从丰富的文献中直观展示了近二十年来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的概况,挖掘了中医药治疗蛇咬伤突出研究人员和主要治疗方法,以方便临床和科研参考。由于受到数据转换的限制,本研究仅仅针对来自CNKI数据库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存在着数据检索不全的缺陷,导致得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的研究应该开展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挖掘和凝练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的特色和方法,设计严谨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以验证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治疗蛇咬伤机理探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维兰,邱红,肖莉,等.98例蛇伤性溃疡防治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2):69-72.
[2]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8-177.
[3]刘成宝,汪四海.中西医治疗毒蛇咬伤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0,40(1):140-144.
[4]曹苏楠,龚旭初.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研究进展[J].蛇志,2019,31(3):315-318.
[5]Chen C.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ASIST,2006,57(3):359-377.
[6]王万春,严张仁.毒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16版)[J].中医杂志,2017,58(4):357-360.
[7]龚旭初,丁晓雯,陈旭,等.蝮蛇咬伤中西医结合治疗1580例[J].蛇志,2009,21(1):41-45.
[8]周文军,徐炳兴,唐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蝮蛇咬伤1576例体会[J].蛇志,2008,20(4):264-266.
[9]李景新,林天辅,余佩琦,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773 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4):215-216.
[10]喻文球,王万春,刁军成,等.中医药干预综合疗法治疗蝮蛇咬伤 300 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52(12):1019-1022.
[11]刘志国,曹阳,赵雅,等.炎性因子和递质在蛇咬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10):798-800.
[12]王万春,陈俊,董德刚,等.莲花解毒汤治疗毒蛇咬伤30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6):1386-1388.
[13]毛文丽,王万春,董德刚,等.蝮蛇咬伤后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717解毒合剂的干预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429-2430.
[14]王万春,陈平,喻文球,等.蛇伤外敷散超微散剂辅助治疗蝮蛇咬伤患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8,59(16):1391-1395.
[15]王志强,陈思婷,吴事仁,等.王万春运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毒蛇咬伤经验[J].光明中医,2017,32(12):1706-1708.
[16]张允申,刘海红,方勇,等.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在蝮蛇咬伤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752-1756.
[17]杨春梅,龚旭初.“蝮蛇解毒汤”对蝮蛇咬伤患者血清CK、CK-MB、cTnI水平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9,51(6):45-47.
[18]沈梁,龚旭初,张允申,等.西医常规疗法加用季德胜蛇药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5):828-832.
[19]李国强,韩宁林,曹承楼,等.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蝮蛇咬伤肢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1):2002-2004.
[20]杨德玉,王凯,李晗,等.蛇伤膏治疗蝮蛇咬伤的疗效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3):436-439.
[21]李忠志,韩宁林,曹承楼,等.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毒蛇咬伤的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8):19-20.
[22]付苗,韩宁林.早期伤口切开对蝮蛇咬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7):515-516,521.
[23]董德刚,王万春,邓中平.蛇毒研究进展:从致命毒素到新药开发[J].药学学报,2020,55(9):2019-2026.
[24]谭杜勋,谭新宇,高寒,等.87例竹叶青蛇咬伤急诊救治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1):183-186.
[25]王威,赖荣德.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2):1315-1322.
[26]吴鑫钟,曾林生,赵强,等.蛇毒清合剂、放血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眼镜蛇咬伤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1):182-185.
[27]夏瑜,俞利霞,袁丞达,等.蛇伤散外敷联合艾灸治疗五步蛇咬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68-171.
[28]董德刚,宋梅,邓中平,等.植物药抗蛇毒局部毒性效应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0,36(7):907-911.
Visu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snake bit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20 years
FU Miao HAN Ning-lin CAO Cheng-lou WANG KaiFAN Quan LIU Sha LI Zhong-zh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General Practic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hui Province,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nake bit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ased on visualized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and thus provide thought and basi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Methods The literatures on the treatment of snake bit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20 years(2001-2020)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database were searched,Citespace5.7.R5 was used to and analyze literature information,such as published literature number,journal,author,High-frequency cited papers and key words.Results A total of 374 papers were included.The most prominent authors are WANG Wan-chu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ZENG Zhong-yi,Shenzh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etc.The cooperative team of them has a greater influence,subsequently the second influential research team is GONG Xu-chu,Nant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mon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snake bite are anti-pit viper serum,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i Desheng snake tablets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 The literature knowledge map intuitively show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nakebit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st 20 years,which is conducive to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snake bites,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nake bite;Integrative medicine;Literature analysis;Clinical efficacy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11(a)-0157-04
[基金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科学研究项目(2020yfyzc12)。
[作者简介]付苗(1990-),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医急症和全科医学。
通讯作者:李忠志(198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收稿日期: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