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送检女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样本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王向荣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 350005
[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检测样本中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样本共417 例,分析其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生殖支原体(MG)、人型支原体(MH)、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解脲脲原体(UU)及微小脲原体(UP)七种,分析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 送检的417 例患者中,病原体核酸阳性230 例,占比55.2%。七种病原体核酸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P 阳性率最高(38.1%)。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病原体核酸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症状患者病原体核酸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妇科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阳性率较高,阳性率分别为72.4%和71.3%。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的女性82 例,最多同时感染6 种病原体。结论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包括DNA 检测和RNA 检测等技术都为诊断这些病原体提供了更好的方法,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要重视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加强预防和筛查。
[关键词]生殖道感染;核酸检测;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
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多会引起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目前我国重点监测的性传播疾病有艾滋病、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其中艾滋病、梅毒、淋病属乙类传染病[2]。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可引起女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甚至导致不孕,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需要密切注意的公共卫生问题[3],其中对生殖道病原体的检测是很重要的方面,以往对生殖道病原体的检测手段多以病原培养为主,一些病原体由于一般实验室不具备培养条件无法检测,现在可通过PCR 技术,用少量样本一次检测多种病原体核酸,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本院”)进行的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包括七种病原体,其中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及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尽管目前已经将进行了区分,但大多数学者仍然将UU 和UP 作为一种微生物,由于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系统发生和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探讨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及其与临床疾病关系有一定临床意义[4]。临床上常用的UU 检测试剂盒均检测总体脲原体,因此有关UU 和UP 的分别检测和研究报道较为少见[5]。现对本院417 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女性患者样本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病原体的感染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本院417 例送检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21~73 岁,平均(34.3±9.8)岁;初诊症状:月经不规则109 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94 例,不孕症61 例,妇科肿瘤58 例,流产19 例,腹痛11 例,其他65 例。纳入标准:①不孕症、妇科肿瘤、流产经影像学或病理学等其他检查证实,症状符合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无全身慢性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非初诊病例;②在送检样本前用过药物治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标本采取宫颈拭子,均由临床医师按规范采集,取材前常规外阴消毒,暴露宫颈口,用无菌棉擦除宫颈外分泌物,将无菌拭子置于宫颈管口内1~2 cm 处稍用力转动,保留10~15 s 后取出,置于无菌拭子管中备用。
所采集样本采用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技术检测。采用美国ABI-7500 型荧光定量PCR 仪进行测定,试剂盒生产厂商为上海之江生物有限公司,所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结果判读均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的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Ⅱ,HSV-Ⅱ)、UU 及UP 七种病原体,分析核酸检测总体阳性率,并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初诊症状的感染情况,分析同一患者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 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病原体总体感染情况
417 例患者中,230 例的病原体核酸阳性,占比55.2%,各病原体阳性情况见表1。七种病原体核酸阳性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911,P<0.05),其中UP 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UU(表1)。
表1 七种病原体感染的阳性率情况

2.2 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原体阳性率的比较
将患者分为21~<31 岁,31~<41 岁,41~<51 岁,≥51 岁四组,送检样本主要集中在21~<41 岁年龄段。41~<51 岁年龄段患者的阳性率最高,各年龄段患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各年龄段患者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总体阳性率

2.3 不同年龄段患者7 种病原体核酸阳性的分布情况
不同年龄段患者7 种病原体核酸阳性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患者七种病原体核酸阳性的分布情况[n(%)]

2.4 不同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原体阳性情况
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及相关性,大致分为月经不规则、泌尿生殖系统炎症、不孕症、妇科肿瘤、流产、腹痛及其他,各组阳性结果情况见表4。送检样本数最多的临床症状是月经不规则,阳性率较高的是妇科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各症状的病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07,P<0.05)。阳性率较高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妇科肿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不同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原体阳性情况[n(%)]

2.5 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的病例情况
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的病例数共82 例。在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的患者中,最多有6 种病原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有1 例,占0.2%。此外,有1例患者同时有5 种病原体结果呈阳性,占0.2%。混合感染中最多的是同时有2 种病原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共54 例,占12.9%。同时感染3 种病原体有21 例,占5.1%,同时感染4 种病原体有5 例,占1.2%。同时有两种病原体核酸为阳性的结果中,最多的组合是UP+MH,有12 例,其次为CT+UP,有9 例。同时有三种病原体核酸结果呈阳性的最多的组合是UP+MH+HSV-Ⅱ。
3 讨论
泌尿生殖道感染是发生在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女性生殖道感染,可引起急性尿道综合征、盆腔炎、宫颈炎等症状,妊娠期间感染导致不良妊娠,包括早产、流产、不孕,低出生体重儿等,严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6-7],随着我国“二孩”政策开放以来,生育需求增加,但是不孕不育率也逐渐上升,对育龄期女性进行性病病原体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有NG、CT、MG、UU 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后,可存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无症状携带等现象,仅依靠患者临床症状往往不能正确诊断,目前泌尿生殖系感染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法、培养法和免疫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灵敏度差、可靠性低、检测时间长等缺点。2007年,国际细菌学分类学会将UU 中的生物Ⅰ型作为一个新物种,称为UP,由于UP 和UU 在生物学特性、系统发生学等存在诸多差异,有必要单独考虑UP 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应检测方法,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包括DNA 检测和RNA 检测等技术都为诊断这些病原体提供了更好的方法[8]。本院于2020年12月正式开展的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包括了NG、CT、MG、MH、HSV-Ⅱ、UU 及UP 等七种病原体。根据统计结果,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UP,与UU 等其他病原体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与Cunningham 等[9]检测的阳性率(38.52%)相似。其中UP 为泌尿生殖道中的条件致病菌,致病性尚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分型检出UU 和UP 之后,很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二者致病性之间的差异,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UP 的致病能力强于UU,仅有大量证据证明UP 易于被携带[10],因此UP 核酸阳性患者不一定都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症状,可引起无症状感染,除因其他疾病或原因筛查生殖道病原体外,不一定能够发现,但也需引起重视,是否需要临床治疗,需进一步探讨[11]。在对不同临床症状进行分组统计七种病原体总阳性率时,发现妇科肿瘤患者阳性率最高,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组的阳性率相仿,可能由于在本研究的妇科肿瘤分组患者中,绝大部分是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根据报道,发现单纯HPV 感染并不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的唯一条件,其他因素如生殖道感染也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12-13]。有研究认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CT 及UU 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妇女[14-15],目前虽然还不能表明CT、UU 等能直接诱发宫颈癌,但是它们引起的宫颈炎性病变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生殖道常见病原菌的检测,进行多区域、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这对预防女性各种生殖道病原体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生殖道病原体的混合感染较为常见,以往因受限于传统检验方法,生殖道感染的检出率在相关人群中被低估,直到引入不依赖培养、血清学的分子技术,尤其是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生殖道病原体的多重PCR 技术的使用,使得生殖道感染的诊断能力得到了提升[16],对女性生殖健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本院送检的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情况分析,各种病原体总体阳性率较高,其中UP 阳性率较高;各年龄段患者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泌尿生殖道感染及妇科肿瘤患者中病原体总的阳性率较月经不规则、不孕症、流产等疾病时高; 同一患者同时有多种病原体阳性的情况并非少见,提示在女性群体中,应当加强生殖道病原体的筛查与防治,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甚至肿瘤、流产、不孕等严重结果。除育龄女性外,年龄偏大的群体生殖道病原体感染问题也不应忽视。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可发现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的患者,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Magnus U,Catriona S,Jane S,et al.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challenges ahead[J].Lancet Infect Dis,2017,17(8):e235-e279.
[2]王千秋,刘全忠,徐金华.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楼扬锋,李瑞鹏,诸靖宇,等.15 305 例门急诊患者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分析[J].浙江医学,2019,41(7):680-682.
[4]李平卫,赵红英,赵缜,等.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263(8):66-69.
[5]孟凡亮,李晶,龚杰,等.解脲脲原体和微小脲原体相对定量荧光PCR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12):1422-1426.
[6]吉秀家,王艳波,李芳,等.兰州市育龄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8):4274-4276.
[7]魏菁菁,王冬梅,丁进亚,等.武汉地区1522 例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22):1-4,8.
[8]张蕾,陈锐,王颖,等.不同方法检测女性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10):1001-1006.
[9]Cunningham SA,Mandrekar JN,Rosenblatt JE,et al.Rapid PCR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hominis,Ureaplasma urealyticum,and Ureaplasma parvum[J].Int J Bacteriol,2013(5):168742.
[10]张岱,刘朝晖.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性科学,2016,25(3):80-82.
[11]章黎.女性生殖道UP、UU 及CT 感染情况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9):3653-3656.
[12]刘久磊.HR-HPV、CT、NG、UU DNA PCR 联合阴道微生态检测对宫颈癌筛查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50):167-168,170.
[13]汪蕾,蔡惠,杨霞,等.性传播病原体隐性感染与高危型HPV 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4):577-582.
[14]陈永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及其与宫颈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4):5610-5613.
[15]赵连爽,马国强,米玲,等.下生殖道常见性传播病原体检测及其与HPV 感染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5):457-461.
[16]钟继生,曾云,张丽雅.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5):2204-2206.
Analysis of genitourinary tract pathogen infection of female patients in a hospital
WANG Xiang-r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gen infection in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samples from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Methods A total of 417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pathogens nucleic ac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2020 to February 2021, and the nucleic acid test results and clinical data of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The pathogens include Neisseria gonorrhoeae (NG), Chlamydia trachomatis (CT), Mycoplasma genitalium (MG), Mycoplasma hominis (MH),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Ⅱ(HSV-Ⅱ),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and Ureaplasma parvum (UP),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the patient were analyzed.Results Among 417 patients, 230 (55.2%)were positive for pathogen nucleic acid.The positive rate of nucleic acid of seven pathoge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UP was the highest (38.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 nucleic acid among female patients of different ages (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 nucle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among which the positive rate of gynecological tumor and urinary and reproductive system infection was higher, 72.4% and 71.3%, respectively.Eighty-two women were infected with two or more pathogens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maximum of six pathogens at the same time.Conclus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echnology, molecular diagno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cluding DNA detection and RNA detection, which provide a better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se pathogens and can provide richer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ixed infection of common pathogens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strengthen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Key word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Nucleic acid detection; Ureaplasma urealyticum; Ureaplasma parvum
[中图分类号] R4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1)10(b)-0174-04
(收稿日期: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