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王菁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西九江 332000
[摘要]目的 观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躁狂情况[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量表(SF-36)]。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BRMS、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5 d后,两组的BRM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5 d后,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可减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使用。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躁狂;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指躁狂和抑郁的混合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发生在成人早期,且复发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研究发现,躁狂发作者通常会有轻微、短暂的抑郁表现,因此部分研究认为躁狂发作是躁郁症,而抑郁是唯一的单相障碍[1]。临床上常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虽然疾病可以得到控制,但很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病情反复发作[2]。因此,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科学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于一体的护理模式,有报道称该模式可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预后[3]。目前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护理干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应用更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观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58岁,平均(34.65±2.97)岁;病程10~37个月,平均(24.96±4.52)个月;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4例,中专或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16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1~58岁,平均(34.61±3.01)岁;病程10~38个月,平均(25.04±4.47)个月;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中专或大专16例,本科及以上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诊断标准[4];②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5]评分>22分;③患者依从性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精神疾病者;②伴有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冠心病、肝衰竭或肾衰竭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⑤因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心境障碍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对患者用药安全等进行常规指导;给予患者常规饮食指导,告知其需保持充足睡眠及休息,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区集体活动;指导患者日常采取合理方式宣泄情绪,如可通过文字叙述或打电话方式告知医护人员或家属自身不良情绪及焦虑感。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①通过多种形式(视频、图片、文字等)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全面、清晰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保持冷静,并列举躁郁症治疗成功的例子,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③鼓励患者参加适合他们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下棋、体操等,以放松心情、改善精神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和干扰,消除紧张、烦躁和恐惧等,调节躁狂状态;④在护理期间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家属全面了解病情,嘱家属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多关心、鼓励、陪伴患者,同时鼓励亲属、朋友探视,使其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
两组患者均干预45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躁狂情况,采用BRMS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括幻觉、妄想等13个项目,各0~4分,≥6分有躁狂症状,>22分有严重躁狂症状,总分越高躁狂程度越严重[5]。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6],该量表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日常活动功能、精神活动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均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M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BRM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5 d后,两组的BRM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MS评分的比较(分,±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5 d后,两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会导致剧烈的情感波动,使人在过分地高亢和(或)易怒到悲伤与无望之间反复,在两者之间常常有一个平稳的间歇期[6-7]。目前从医学上看,这种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很复杂,易受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方面等因素的影响[8-9]。常规的护理多关注患者生理变化,易忽视患者其他方面的干预,无法满足患者需求,需寻求更加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因此,寻求其他科学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强调心理护理与环境的调适、护患关系的和谐和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可减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首先,实行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干预,可便于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使其形成正确认知,科学合理地面对疾病,从而树立起护理依从性[10-11]。其次,通过对患者心理干预,可使医护工作者全面了解患者心理历程和情绪变化,以便能制定出针对性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自身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冷静心态,以减少躁狂发作[12]。此外,通过减少外界不良刺激、支持家属及亲友探望以及鼓励患者与他人沟通等干预,可进一步增加患者治疗信心,改善其日常社交以及生活质量,为其以后回归家庭、社会打下良好基础[13-14]。这与叶晓娟等[15]的研究结果类似,足以说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状态、生活质量有着显著改善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BRMS评分低、生活质量良好的患者,其自我角色认同也较高。该情况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虽然自我认同受阻碍,但由于其自我意识依然存在,因此给予个性化尊重、理解及关心等措施能对患者的情绪、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以加强其自我意识塑造,从而恢复角色认同感。故而借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干预措施,可能也会降低不良情绪,加强患者自我角色认同。但这一结论因样本较少,且未有长期研究追踪,故而具有一定偶然性、局限性。未来可通过加大样本、长期研究,以进一步探索证实此新发现,为临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及康复提供新路径。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状态,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晓瑛,曹向欣,马丽娜,等.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期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7):2898-2900.
[2]陆芸,施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化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9,32(5):123-126.
[3]余婷.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的照护模式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4):1900-1905.
[4]中华医学会编.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11.
[5]吕园园,陈宝嫦,许律琴.酒精依赖与双相情感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调查[J].海南医学,2019,30(8):1076-1078.
[6]李青月.共情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及生活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5):2308-2310.
[7]郑秋梅.情境式交往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2):3972-3973.
[8]董湘萍,尚倩倩,张芸,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因素研究[J].四川医学,2019,40(1):47-51.
[9]陆文英,朱琼刚,周树群.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3):111-114.
[10]牛新菊,夏炎,陶永红,等.微信群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4):369-372.
[11]谢晓颖,蔡靓,冯虹.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1083-1085.
[12]陈慧玲,高文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艺术之管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11):1338-1339.
[13]韩凌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家庭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8):8-9.
[14]荣超,许才明,郑丽杰,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失独老人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0):5070-5072.
[15]叶晓娟,严伟,刘德琼,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7(2):149-151.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model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WANG Ji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model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n=40)and observation(n=40)groups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used routine nursing ca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 medicine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manic state(Beck-Lafansen mania scale[BRMS])and quality of life(quality of life Scale[SF-36])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RMS and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fter 45 days of intervention,the BRM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e BRM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45 days of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SF-36 in both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e score of SF-36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model can reduce the mania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which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Bipolar disorder;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Mania;Qualit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5(c)-0221-03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20197182)
[作者简介]王菁(1984-),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心理护理
(收稿日期: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