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建立
李卓卫1 杨健萍2 李飞1 龚汉贤1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佛山528200 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内科,广东佛山 528200
[摘要]目的 探讨“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或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19年1~6月收治的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7~12月采取“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期间收治的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救治结果。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住院时间为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复发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能够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救治结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救治效率;救治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局限性坏死、软化,是脑卒中常见类型,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是全球性健康问题[1-2]。静脉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方法,可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损伤[3]。然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具有一定时间窗,尽可能缩短发病后溶栓治疗时间在改善患者预后中意义重大。然而时间缺血性卒中急诊救治管理流程尚不够完善,院前、院内救治流程衔接不完善,延误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影响救治结果。互联网信息化疾病管理系统是将互联网技术与疾病防治流程相结合,为急重症患者提前适时、适地、无边界的专科诊治方案,在改善救治结果中效果确切[4-5]。基于此,本研究建立、实施“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19年1~6月收治的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7~12月采取“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期间收治的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研究经医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观察组中,女21例,男28例;年龄46~77岁,平均(61.09±5.33)岁;发病时间窗159~262 min,平均(227.39±18.16)min。对照组中,女22例,男27例;年龄45~77岁,平均(61.05±5.41)岁;发病时间窗155~264 min,平均(226.72±19.04)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的患者;②可疑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缺损;③发病时间窗(发病至呼救时间)在6 h内;④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⑤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证明确为“超早期”;⑥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脑卒中静脉溶栓相关禁忌证;②存在脑卒中史、颅脑损伤史或颅脑手术史;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严重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参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6]采取常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相结合的急救模式。
观察组采取“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全流程管理核心团队,开展循证研究,查阅文献,根据缺血性脑卒中专病指南及管理现状,确定需要质控的板块及时间节点。②系统研发:与信息公司共同研发信息化系统,确定开发信息管理的功能、操作方法。③系统使用:对同一观察对象(包括不同科室、不同人员)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多次监测,分析该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自动录入数据,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并进行及时改进。④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区域性全流程管理模式,流程包括:第一级预防筛查、院前急救、院内诊治及第二级预防随访四个阶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微信平台,自主开发微信公众号及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库,对脑卒中患者第一级及第二级预防进行社区人群筛查、卒中公众教育、出院随访服务等信息化管理;拟利用院内现有的扁鹊飞救中的“急性脑卒中救治及质控平台”技术,及建立卒中团队微信群,与下级镇街医院快速衔接,进行远程会诊,实时联系,图文互通,为需要溶栓及取栓的病人提供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开发信息化接驳系统,把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中的人(包括患者、医生、护士、技师)、时间、空间整个急救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⑤实施流程:接诊后立即发车,并与下级镇街医院快速衔接,由下级镇街医院立即达到现场进行基础抢救,期间通过实时联系进行指导,确定患者疾病情况及病情,通知院内做好溶栓或取栓治疗准备;到达现场后与下级镇街医院进行交接,在回程车上进行呼吸管理、静脉支持、心电监测等,了解患者综合情况,并将患者信息经信息化接驳系统进行记录,传回医院,进一步完善院内急救准备;到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做好交接,院内急救人员经医院绿色通道完成急救;急救完成后做好院内后期治疗及监护,情况稳定后可出院,出院期间经微信完成院外随访,督促患者做好日常管理,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救治结果。
①急救效率:包括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②记录两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复发情况。③救治结果:包括救治成功(无残余症状,或存在残余轻微症状,但可独立生活、工作)、轻微残疾(轻度功能障碍,可正常生活)、重残(严重功能障碍,难以独立生活)、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救治成功+轻微残疾)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的比较(±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救治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救治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阻塞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开通阻塞血管时间是决定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结果的关键,救治延误时间越长则救治有效率越低[7-8]。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预后与血运重建相关,如何有效提升救治效率,缩短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点[9-10]。
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进行护理管理,存在时间及空间上的滞后性,影响急诊救治各环节衔接的流畅性[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复发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将互联网及时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全流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及管理理论,不断疾病管理流程,根据缺血性卒中管理规范及流程进行协调管理,为患者提供时间及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的急诊救治服务[13-14]。临床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信息筛查、统计、整合,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并不断自动更新,可不断优化完善缺血性卒中急救管理流程,提升最佳急诊综合救治服务[15-16]。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远程通讯等技术,进行区域医疗协同管理,对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进行防治管理,以在患者发病后及时做出反应及工作协调,确保院前、院内各个救治流程衔接流畅,提升救治效率,缩短发病至就诊时间和入院至溶栓、入院至血运重建时间,更好的把握救治时间窗,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复发及死亡风险,提升救治有效率。陈丹丹等[17]在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应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的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未对远期预后进行观察,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应扩大样本容量,完善试验设计,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分析“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该管理系统需要先进的设备及技术,目前多应用与三甲医院中,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临床还需不断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点,不断研发、建立经济、可行的疾病管理系统,以更好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张秀英等[18]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认知不足,不利于院前急救措施的落实开展,进而导致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延长,影响救治效果。临床在建立“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时,应加强对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早识别脑卒中预警症状,促进院前急救措施的落实,更好地把握救治时机。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取“互联网+”缺血性脑卒中区域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救治效率,缩短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及院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救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黎春常,张晓毛,陈丽芳,等.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0):45-50.
[2]童燕娜,韩臻臻,段洪连,等.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341-344.
[3]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9):956-967.
[4]苏全喜,陈石伙,吴志林,等.网络平台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水平的作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8):813-817.
[5]陈霞,李春燕,尹丹丹,等.信息化随访平台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局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8,34(2):147-152.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3):172-177.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8]王英,杜丽英.完善绿色通道及取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12):769-771.
[9]王磊,孟令伶.无缝衔接式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就诊流程的优化及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9):1292-1295.
[10]邵泽国,陈晨,陈炜.基于云和Rhapsody的脑卒中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8):34-37.
[11]沈红健,杨鹏飞,张磊,等.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15(5):225-230.
[12]沈红健,邢鹏飞,张永鑫,等.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9):977-982.
[13]达志,季学丽,张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9,26(14):19-21.
[14]张洪剑,刘团结,王文安,等.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9):970-976.
[15]李梅芳,黄远桃,王清勇,等.区域性脑卒中综合性防治体系构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并发脑卒中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10):1525-1527.
[16]苟亚军,胡俊,李迎春,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19):1965-1970.
[17]陈丹丹,邱姝,李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4):248-252.
[18]张秀英,蒋红,周依群,等.脑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2018,18(6):25-28.
“Internet+”establishment of a new regional whole proc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ischemic stroke
LI Zhuo-wei1 YANG Jian-ping2 LI Fei1 GONG Han-xian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Nanha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anhai District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Town,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Internet+"new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area or sex.Methods Forty-nine patient s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Nanha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forty-nin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new mode of“Internet+”regional whole proc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ime from onset to admission,from admission to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from admission to arterial puncture,from admission to revasculariz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bleeding conversion rate,recurrence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ernet+”regional whole proc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results.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Internet;Information management;Treatment efficiency;Treatment results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5(c)-0174-04
[基金项目]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医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20200169)
[作者简介]李卓卫(1983-),男,广东揭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介入
(收稿日期: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