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因分析法对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
危华玲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对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手术后插管患者中抽取42例作为对照组。以根因分析法探查其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据此提出相应整改措施;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2例术后插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护理管理期间应用整改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升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根因分析法;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满意度
根因分析法属于一种分析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质量管理模式,核心是基于系统的、团体的、回顾性的不良事件分析法,要求探查出流程、系统中的缺陷与风险,就错误原因进行反思、经验分享、学习,并从多层次、多角度的提出预防措施,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标[1-2]。非计划拔管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干扰手术效果,为患者造成不适,延长其住院时间,甚至引发死亡后果,应予以积极预防。根因分析法用于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预防中效果肯定,但相关支持依据较少[3-4],需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明确根因分析法在降低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对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根因分析法,并将由此提出的整改措施用于观察组患者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手术后插管患者中抽取4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为24~76岁,平均(49.82±3.64)岁;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2例术后插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24~75岁,平均(49.81±3.61)岁;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患者或其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根因分析法 ①建立根因分析小组(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对小组成员实施根因分析理论知识培训,并指导小组成员与患者以及家护士注意访谈,收集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尽可能还原事件起始经过、具体细节等。小组成员应根据事件发生顺序,以为什么、何地、何时、如何发生、发生程度原则,在1 d客观填写非计划拔管事件报告单,并上报。②根据小组成员收集的资料信息,使用因果关联图,从制度、人员、方法、材料方面分析非计划拔管近端原因(图1)。③确定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根本原因:护理人员对于高危人群、管道的风险意识淡薄、预防措施不足、未及时评估管道固定有效性、固定不牢靠、患者不适感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
图1 对照组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1.2.2 整改措施 ①制定管道风险评价量表,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明确非计划拔管预防措施。小组成员应结合科室情况,自拟非计划拔管风险评估量表,以筛选高危人群,同时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量表内容包括3大部分: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为意识、年龄、导管状况、导管类型、依从性、用药;以评分方式,将非计划拔管的危险人群划分为高危人群、中危人群、低危人群,就不同人群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低危人群每周评估1次,其措施包括固定效果、管道标识、管道通畅度、重点交接、健康宣教,中危人群每隔3 d评估1次,即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加用床边悬挂导管防脱警示卡,高危人群则每日评估1次,即在上述两种人群的预防措施基础上加用24 h监护、预防性约束、动态制控与效果评价。②规范导管护理流程,及时评估固定效果。修订管道维护步骤,并加入细节要求,具体如下。管道告知书、电子宣教手册、警示卡的应用;依据护理等级予以巡视,并加强夜间巡视力度,评估每一根导管固定情况,如敷料干燥度、缝线脱落与否、胶布是否松脱等。护理人员可在交接班、诊疗护理操作中、查房时评估管道固定效果。③规范导管固定方法,强化细节管理。全部管道均需予以二次固定,且二次固定期间以3M胶布固定位置与引流管口应保持5~10 cm距离,从而避免牵拉;最高弧度直径与皮肤之间应距离不足5 cm,以免引流不畅。距离管道口的5 cm部位应使用荧光笔标记,及时测量引流管口与标记部位之间距离,从而及时发现管道是否脱出等。对于胃管,可使用鼻贴实施分叉交织法联合高举平台法进行固定,避免形成鼻部压疮,且鼻贴潮湿后立即更换;对于鼻肠管,以圆形缠绕外露导管部位,并以胶布予以对称固定,尾端连接负压球,固定在上衣;腹腔穿刺引流管,因材质硬、管道粗,应取超过引流管敷料5 cm的M胶布同时固定管道、敷料。④重视患者舒适度。应用疼痛卡尺,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加强对术后患者疼痛管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利多卡因胶浆、雾化等方法、合理安放导管、保持舒适体位促进患者舒适。其中,对于留置胃管者,可在其鼻腔中滴入1ml液体石蜡,每日2次,从而改善患者鼻咽部疼痛不适、干燥。⑤建立管道安全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将管道护理纳入科室年度培训中,每季度组织护理人员考核,并将考核结构纳入护理人员个人绩效成绩,同全年奖惩挂钩。主管护师应以多媒体方式为患者讲解个体化案例分析,告知其约束带应用方式与意义,强调导管固定方式、进行脱衣或翻身等动作时预防意外脱管的操作技巧。此外,制定导管操作流程、拔管应急预案,规范护理人员对于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评估量表的应用,提升其对非计划拔管的干预能力、专业技能。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②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析两组患者对导管管理相关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选项有满意、不满意两种,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42例,拔管者2例,未拔管者40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是4.76%,低于对照组患者共42例,拔管者9例,未拔管者33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是21.4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42名,满意者41名,不满意者1名,其护理满意度是97.62%;对照组患者共42名,满意者36名,不满意者61名,其护理满意度是85.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计划拔管,是指患者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即拔出管道,或医护人员因操作不当导致拔管[1]。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管道包括胃管、腹腔引流管、鼻肠管、尿管、鼻胆管等,医护人员对于少部分无自理能力或自理能力明显减退者、井口进食困难者、吞咽功能障碍者需实施引流者多采取插管处理,以保证予以充足营养供给,从而有效维持患者生命[2-4]。同时,绝大部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也需留置引流管,帮助其排除多余体液,从而早期康复[5-7]
本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较多,大部分是因疼痛控制不合理、预防性约束不及时、患者管道重要性意识淡薄、高龄、患者依从性较差、睡眠中意外脱管、应用镇痛药物后拔管、精神障碍等因素导致患者拔管,同时也与护理人员对管道固定有效性评价不及时、预防性措施不足、管道固定不牢靠、宣教工作不足、未能意识到镇痛药物不良反应、不了解患者病史、风险意识不足原因相关[8-11],因此,本研究建议从护理人员培训、患者舒适度、规范护理流程、规范导管固定法、完善管道风险评估量表5个方面进行整改,从而提升对插管患者的护理服务水平,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2-15]。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43%,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充分证明了根因分析法在降低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魏潇,张旭珍,童向红.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9-102.
[2]袁晓飞,方敏,汪蓉,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1846-1847.
[3]韩艳,魏丽丽,姜文彬.集束化护理措施防范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7):2430-2433.
[4]马洁葵,李绮慈.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对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65-67.
[5]许可,王逸君,唐湘红,等.PDCA循环联合品管圈方法对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6,40(11):1055-1056.
[6]许翠花,张玉侠,顾莺,等.儿科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36-39.
[7]李俊花.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9):816-818.
[8]武岩.护理干预对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35-437.
[9]鲍佳子.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6,3(20).169-170.
[10]张利容,徐朝霞,张晓艳,等.PDCA循环管理对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价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4):148-149.
[11]葛向煜,朱晓玲,胡雁,等.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现状和发生时段的系统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10):1274-1277.
[12]张满萍,徐新兰,俞小莲,等.急诊转运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与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74-676.
[13]杨艳辉,张娜.优质护理对减少老年气管插管后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5):2831-2833.
[14]院海燕,杨鸿芳.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及管理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3):62-65.
[15]刘云云.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高危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s1):28-30.
Influnence of root cause analysis method on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tubation patients
WEI Hua-l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uzhou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Fuzhou 3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nence of root cause analysis on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extraction of intubation patients.Methods42 postoperative intubation patients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were selected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Root cause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unplanned extubat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tific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42 postoperative intubation patients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r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rectification measures were used during nursing.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incidence rate and family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extraction was 4.76%in the observation group,compared with 21.43%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97.62%in family care.Compared with 85.71%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using of root cause analysis is help to reduce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incidence rate and enhance family nursing satisfaction,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Root cause analysis method;Intubation patients;Unplanned extuba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7)11(a)-0170-03
[基金项目]江西省抚州市社会发展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抚科计字[2016]10号15项)
(收稿日期:2017-07-29本文编辑:白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