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健康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
周 霞 周光清易 松 洪旭星 刘 婵 邝玉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广东广州 510515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4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健康干预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模式,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器质性疾病好转率和依从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各种消极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间断性头晕、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胸闷、心慌等身体器质性疾病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服药、饮食习惯以及规律作息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干预后评分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早期健康干预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状态、器质性疾病的恢复有显著意义,虽对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于患者的心理、生理变化有明显改善,对于构建早期健康干预模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早期健康干预;常规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贵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内科几乎成为患者最多的科室,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医院患者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2],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年患者。临床上除了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3]。据报道[4],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此病往往发病隐匿,且容易引起其他靶器官的损害,如控制不佳则预后较差[5]。现报道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早期实行健康干预模式改善心理、生理预后的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4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60~80岁,平均(68.0±6.8)岁;均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50例,冠心病3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0例,风心病15例,肺心病15例;均无其他重要器官损害或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健康干预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模式,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s)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6]:①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70岁;③意识清醒,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均正常;④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进行本研究。排除标准:①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②沟通和认知功能存在障碍;③无法到院进行随访。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护理规治疗模式,主要是常规护理、病情监测等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健康干预,1个月为1个疗程,共干预1个疗程,主要包括:①建立档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生活习惯等,同时与患者家属交流,一方面尽可能完善病史;另一方面寻求家属支持和配合干预措施,建立健康管理档案。②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改善饮食习惯和适量运动,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具有高盐和嗜食油腻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首先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倡导低盐低脂饮食;在此基础上适量运动,规律休息,保证睡眠质量。③健康教育,根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指导,结合患者提供的病史分析,对患者找出、分析及干预危险因素的措施。④心理指导,印发健康宣传材料,并每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一次,每周1次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⑤监督指导,针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实时监督其依从性,对患者的锻炼情况进行指导,以帮助增加抗病能力;另外也可通过患者家属帮忙配合完成。
1.4 观察指标
由研究医护成员编写设计《患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主要的内容。①心理状态指标:调查干预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包含消沉、抑郁、烦躁、敏感以及心神不安等心理变化。②器质性疾病好转率指标[7]:器质性疾病评判标准包含间断性头晕、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胸闷、心慌等各种症状。调查干预前后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包含患者临床症状指标的控制目标、饮食注意事项、依从性、器质性疾病治疗、心理状态指监测、临床治疗方法、急性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等10个类别共20道题,每道题分值为5分,患者得分>75分则评价为器质性疾病好转。③依从性评价指标: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干预前后的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消沉、抑郁、烦躁、敏感以及心神不安等心理状态的发生率较干预前有所减少(P<0.05),而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的比较[n(%)]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器质性疾病好转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心血管相关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相关症状包括间断性头晕、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胸闷、心慌好转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除了胸闷较干预前有所减少外(P<0.05),其余各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器质性疾病好转情况的比较[n(%)]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服药、饮食习惯以及规律作息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干预后评分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各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的比较(分,±s)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血管意外的死亡率每年呈现递增趋势,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依然很低[8-10]。目前我国医疗模式仍局限于只重治、前不管、后不防的模式,较少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尽管政府不断增加投入,这些资源还放在患病以后,不仅费用高而且效果差,这是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吸烟、肥胖、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1-12]。本文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除了常规治疗以外,早期健康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依从性以及规律作息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虽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各依从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虽然经过早期干预后,患者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依从性以及规律作息依从性改善效果不显著。分析可能是由于调查患者均为老年人,记忆力减退,且大多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往往各种药物每天服用次数也不相同,虽对其进行了健康教育,但是难度较大,这方面也是今后调查研究的重点。
不良心理因素包括消沉、抑郁、烦躁、敏感以及心神不安等,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消沉、抑郁、烦躁、敏感以及心神不安等心理状态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早期的健康干预可有效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与相关研究[13]的结果基本相同。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相关症状包括间断性头晕、记忆力减、头痛、失眠、胸闷、心慌好转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早期的健康干预对患者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的恢复有较明显的效果,使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Lane等[14]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5],因此必须重视早期的健康干预,尽最大努力控制疾病发展,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早期健康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器质性疾病的恢复有显著意义,但对服药和生活方式依从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故早期健康干预模式对疾病好转有积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善。
[参考文献]
[1]肖辉英.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65-66.
[2]王萍.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55-157.
[3]陈锦秀,姚祚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与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0):2076-2078.
[4]邵艳奇,邵艳肖,刘志伟,等.关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J].医学综述,2012,15(5):729-730.
[5]Kuhlmann U,Bormann FG,Becker HF.Obstructive sleep apnoea:clinical si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9,24(1):8-14.
[6]白茹杰,井渝.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7):144-145.
[7]林华.探讨一次性乳胶手套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26-27.
[8]高春红,张英,邢华英.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抗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7(21):30-32.
[9]朱冬梅,张博.氨基氮端前体脑钠肽在老年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3,29(6):754-755.
[10]Lima AH,Forjaz CL,Silva GQ,et al.Acute effect of resistance exercise intensity in cardiac autonomic modulation after exercise[J].Arq Bras Cardiol,2011,96(6):498-503.
[11]李萍,宋长爱.中青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SF-36,SSRS及SAS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86-1089.
[12]李嫦珍,刘淑萍,羊香芬,等.高血压病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 (3):260-261.
[13]金海燕,俞志红,叶莉,等.离退休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5):88-90.
[14]Lane D,Carroll D.Review:al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depression and poor prognosis are associated[J].Evidence Based Mental Health,2011,8(3):67.
[15]彭勇,邵冲,单月宏,等.7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0):1538-1539.
The effect of 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ZHOU Xia ZHOU Guang-qingYI Song HONG Xu-xing LIU Chan KUANG Yu-min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Nanfang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5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14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of Southern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7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usual treatment an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program based on the original model of care,psychology,organic diseases improvement rate and compliance change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for one month were compared after.ResultsVarious negativ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incidenc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termittent dizziness, memory loss,headache,insomnia,chest tightness,palpitation and other physical organic disease improvement rat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cores of medication,dietary habits and regular work and rest compliance after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o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organic diseases recover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s significant,although improvement effect of medication and life style compliance is not obvious,there are obvious improvements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patients,whi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Key words]Early health intervention;Conventional nursing;Elderl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b)-0174-04
(收稿日期:2016-10-27 本文编辑:方菊花)
[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15A020220006)
[作者简介]周霞(1978-),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周光清(1965-),男,硕士,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