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欢迎您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    本刊简介     |    期刊荣誉     |    编采团队     |    会务培训     |    理事单位     |    下载专区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中国当代医药网
中国当代医药
更多>>
  刊物资质
  征订启事
  征稿启事
  杂志社介绍
  广告启事
更多>>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编委/审稿专家申请登记表
本刊非研究类论文写作模板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业界关注

东方会聚焦心血管诊疗技术创新

东方会聚焦心血管诊疗技术创新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潘 锋

  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简称“东方会”)5月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钱菊英教授主持开幕式,今年东方会继续采用互联网直播技术,将14个频道25个分论坛完整地搬上“云端”。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致欢迎辞并介绍说,东方会现场参会人数从最初的1200人增长到2019年的14 000多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调整会议形式,利用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开创性地举办了OCC2020“云上东方”,线上会议总收看人数达到360.5万人次,OCC2021继续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葛均波院士说,每年东方会都会有很多创新性思想碰撞,如创新性地提出“AI赋能医学”“泛血管医学”“心血管健康指数”等理念,借助于其他学科、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为心血管领域创新带来新的活力。在临床技术方面积极分享国内外最先进的临床策略,除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先进技术分享,东方会还特别重视科普教育,每年都会设置科普讲坛,惠及大众。

打造世界一流医疗器械创新平台

  在5月29日的东方会上,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宣布成立,成立于2015年9月的CCI历经六年沉淀,终于为着力打造的创新转化生态链画上一个闭环,踏上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的新征程。上海市嘉定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陆祖芳在致辞中盛赞CCI的高瞻远瞩与实干精神,热烈欢迎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落地嘉定。

  CCI主席、CCI创新学院校长葛均波院士回顾了CCI成立的初心并强调CCI鼓励原始创新,将为创新转化路径上的每一环节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葛均波院士说,“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打通了CCI的创新闭环,丰富了CCI开放的创新生态,也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呼吁科技创新的讲话精神。CCI将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助力科技强国,引领世界前沿。”

  CCI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沈雳教授介绍,依据“From the doctor, by the doctor and for the doctor”的运行理念,成立六年来CCI在创新学院的基础上初步打造出了集创新培训、创新传播、创新孵化、创新投资于一体的心血管产业生态系统。为进一步强化落地能力,完善闭环系统,CCI特别成立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用于开展工程样机制作和动物实验验证。不仅如此,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还将依托CCI在工程领域的丰富积累,引荐对接医生、工程师、企业等创新资源;提供专业的动物实验服务,协助制定动物实验方案;立足CCI临床研究协同中心,汇聚国内外顶尖医院优势,支撑创新项目的临床验证和技术推广。

  沈雳教授接续介绍道,作为服务学员、面向社会的第三方创新服务平台,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的动物实验中心占地11.2亩,功能区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中包括1200平方米动物饲养区,可容纳猪、犬、兔、豚鼠等实验动物;1100平方米的动物实验区可开展介入及外科手术、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临检病理学检查、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检测等。在设备上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配备了DSA、64排CT、心脏超声、IVUS、FFR、OCT、QFR等先进影像学设备,预计年手术量超过1000台。同时,CCI还将在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成立医工联合实验室,以立足创新源点、荟聚医工资源。目前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已经开设了心血管影像及生理学联合实验室和材料科学联合实验室,结构心脏病学联合实验室和血流动力学联合实验室正在筹备中。

  沈雳教授说,随着CCI创新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的成立,CCI真正打通了创新医疗器械从概念到产品的关键路径,强化了支撑创新项目转化落地的能力,补足了赋能创新转化全链条的系统布局。在CCI的生态链中“创新学院+创新中心”将覆盖创新转化“0-1”的阶段,辅助创新项目完成概念验证;CCI工程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将覆盖创新转化“1-10”的阶段,辅助创新项目完成产品验证;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将覆盖创新转化“10-100”的阶段,辅助创新项目完成产业验证。

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CCI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首席创新官(CIO)吴轶喆在报告中重温了CCI创新学院的许多个“第一次”,包括第一次举办创新论坛,第一次举办创新大赛,第一次开设创新学院,第一次举行创新路演,第一次开展国际合作等。从多个“第一次”出发一路奔跑六年的CCI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累计培养学员330人,邀请国内外创新导师100人次,累计申请专利80余项,30余项创新产品在研,CCI学员相继成立10余家初创公司。

   吴轶喆分享了部分由CCI牵头研发、合作研发或由CCI学员原创研发的创新成果,包括首个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聚乳酸可降解支架、世界首个冷冻球囊肾动脉消融设备—CryoFocus冷冻神经消融导管、新型超小口径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导管、新型高分辨血管内超声导管、原创经导管二尖瓣瓣叶夹合装置ValveClamp、应用于二尖瓣反流的经导管瓣膜—CG瓣膜、应用于纯主动脉瓣反流的经导管瓣膜—CC瓣膜、世界首款非径向支撑三尖瓣瓣膜—LuX-Valve、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无创肾动脉消融策略、动静脉瘘药物切割球囊—Dissolve AV等。创新学院的核心理念是“医工结合”,基于Biodesign的医疗器械创新理论,依托CCI的创新平台不断延伸实践体系,CCI学员们的优秀项目将持续涌现,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CCI学术培训部部长、培训总监张宁说,防治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缓,心血管界亟需一份面向不断扩张的心血管器械市场和聚焦心血管器械创新的研究报告,CCI敏锐地觉察到行业的迫切需求并承担起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团队编撰《2020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年度报告》。

   张宁介绍,《2020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年度报告》立足临床新维度、产业新视角、创新新窗口,有别于市场上现有的报告类型。报告具有五大亮点:亮点一是以诊疗流程为主线,按治疗、诊断、康复随访三大板块梳理相关医疗器械,将庞杂器械清晰归属;亮点二是针对每一款创新器械,将从临床应用、技术脉络、市场现状及趋势、产业介绍四个方面精准解构和全面剖析;亮点三是聚焦创新风口,关注临床反馈,将对开创式、探索性或交叉融合性的大胆创意积极研讨,并充分结合临床实践评估创新技术的潜力;亮点四是将对创新路径深远谋划,助力读者创新布局,把握未来先机;亮点五是该报告由行业顶尖的顾问委员会挂帅指导,由CCI统筹协调来自全国14个省市53家机构的60位专家进行编撰。从2021年1月22日发出倡议后,报告经历了构建框架、撰写征集、统一体例、初稿截稿等多个环节,目前正在由专家团队对初稿进行修改整合,正式报告预计将于今年9月发布,期待这一年度报告为行业带来启发,让创新者看清方向。

  “CCI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我们将执着创新,期许梦想,成就梦中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中国”沈雳教授说。

药物球囊最新研究数据发布

     在5月29日举行的东方会上,一场领航者的对话不仅发布了RESTORE DCB最新的循证数据,更让参会者看到了药物球囊(DCB)研发背后的技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介入无植入”的理念深入人心。

   2020年发表于JACC的一篇文章显示,DCB正在成为一种新的PCI治疗策略,尤其是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原发/de novo小血管病变患者中。早在2018年发表于JACC介入子刊的RESTORE China ISR/SVD系列研究结果就已经证实,RESTORE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中的疗效与主流DCB或DES疗效相当。2020年发布的RESTORE SVD China-QFR研究结果,则证实了DCB在小血管病变中应用的长期功能学结果与DES相似。2021年5月最新发布的RESTORE ISR China-QFR研究则为DCB在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增添了有力证据,结果显示DCB对于支架内复发再狭窄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在演讲中指出,RESTORE China系列研究包括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是基于中国临床的高质量研究,证实了RESTORE DC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让其拥有了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0 mm且≤2.75 mm)两个适应证。而精准诊断与DCB的结合则可以更精准地指导与优化复杂病变及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出血风险、ACS等的临床治疗。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张大东教授说,回顾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最早的介入手术就是应用球囊扩张技术,以后才逐渐发展到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现在药物球囊的出现也是将普通球囊成形技术(POBA)与药物洗脱技术结合。从DCB的应用机制角度考虑是将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附着在球囊表面,膨胀过程中将球囊上的药物输送到病变局部血管壁内从而达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从而防止血管再狭窄,应用DCB进行治疗可以避免异物的置入,是介入治疗最理想的状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认为,给患者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时医生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选择一个对患者来说预后最好的治疗手段。所谓的“介入无植入”并不能一概而论,最重要的还是要评估患者的获益情况。临床实践中对于DCB的应用不能过于小心或过于极端,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候静波教授强调,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一是与术者的谨慎操作有关,另外就是影像学工具的应用指导,影像学工具是DCB临床应用不可缺少的“保驾护航”工具,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DCB循证医学数据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临床数据。与会专家表示,相信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被更多人的接受和重视,以及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数据的支持,DCB技术将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无论是理念的提升还是技术的变革,创新带来的终将是患者获益。

创新在未来

   “东方新星奖”作为我国心血管学领域的重要奖项至今已举办八年,东方新星奖旨在营造良好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氛围,激励更多中青年学者参与到心血管病学研究中来,经专家评委会评审六位青年学者脱颖入围东方新星奖OCC2021决赛。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张辉医师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心血管发育与疾病。近5年来张辉医师的研究阐明了心内膜细胞的谱系变化,解决了胚胎血管起源争论,揭示了心脏脂肪细胞起源以及发现细胞衰老调控心脏再生。张辉及其团队还研究发现CCN1可以诱导细胞衰老促进新生心脏再生,其机制是一方面可以减少心脏的纤维化,一方面可以分泌因子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促进新生心脏的修复。

  丁嵩医师的研究方向聚焦于以急性心肌梗死事件链为导向的转化研究,通过建立“易损斑块”模型和斑块特征数据库,发现生物中核受体RORα在“易损斑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目前,丁嵩团队已积累了先进的心血管临床和转化医学的平台,建立了大型急性心肌梗死组织标本库和临床数据库,未来将以转化医学为理念深入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事件链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获得更接近临床转化的研究结果。

   周宁医师围绕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和技术传播,自2017年在全国开展了24场次专题学习班和40场次学术讲座,受益医生8000余人,其工作有助于降低暴发性心肌炎的病死率。周宁同时积极推动暴发性心肌炎诊疗国际合作小组在武汉的成立,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加入患者心血管危重症救治当中,通过积极推广健康科普将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给更多患者。

   唐小强医师的研究方向为心肌重构的表观修饰机制,围绕蛋白酰基化修饰研究了心肌重构的表观修饰机制。发现心肌重构过程中细胞代谢紊乱的表观修饰新机制,SIRT2通过去乙酰化酶活性调节核心代谢通路LKB1-AMPK及心肌细胞代谢,减缓心肌衰老与重构;阐明了心肌重构过程中致病基因转录的表观修饰新机制—线粒体代谢酶ECHS1降低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抑制转录因子招募与致病基因表达,延缓心肌重构进程。

   灵娟医师发现了成体心脏损伤后新生血管来源及形成机制,解决了成体心脏干细胞的争议,通过建立双同源重组酶系统Cre-loxP和Dre-rox,利用示踪新技术实现对心脏干细胞标记,成体心脏内并不存在内源性干细胞这一研究发现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未来研究者将在技术完善后利用该技术作为筛选促心肌细胞增殖的方法,促进心脏再生,这也为心肌梗死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李进医师团队的研究重点聚焦于非编码RNA在心力衰竭与肌肉萎缩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明确miR-30d对心室重构不良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在缺血性心力衰竭中miR-30d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纤维化并减弱心肌细胞的凋亡,且miR-30d在心肌细胞中选择性富集,靶向MAP4K4来改善心肌细胞凋亡。未来研究目标是寻找到保护心力衰竭的非编码RNA靶点以及基因治疗策略,并对心力衰竭并发症肌肉萎缩中新靶点的发掘及基因治疗进行探索,探究心力衰竭中心脏与骨骼肌之间的相互影响。各位评审专家点评犀利,针对演讲中的问题与选手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对六位选手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肯定。

   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东方会将继续秉承“开放、创新、合作”的精神,更开放地接受各种传播形式,更开放地打造接地气的科普内容,一如既往地为国内心血管医师提供平台,发布开创性的紧贴中国人群特点的临床研究创新成果,积极推动心血管和其他学科合作、医学领域和其他领域合作,为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2
京ICP备11001767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0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 http://beian.miit.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投稿热线:010-59626690 总机:010-59626692/18/19/20   传真:010-59626204   投稿信箱:ddyy@vip.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楼(大成国际中心B1座)8B02室   邮编:10012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4 版权所有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